李春洪主任接受《人民日報》采訪 暢談泛珠及粵桂合作
摘要:近日,《人民日報》“互動”欄目約請采訪了我委主任李春洪,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黃方方,暢談泛珠合作及粵桂合作的經驗與啟示。文章于9月22日在《人民日報》登載,全文如下:
泛珠合作鍛造開放新優勢
橫跨東中西部的泛珠三角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四川、云南、貴州9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涉及不同體制框架的區域合作。合作開展10年來,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本區域發展和東中西部良性互動,而且深化了中國西南、中南地區與東盟的開放合作,形成了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新高地。其中的粵桂合作,是泛珠合作的一個縮影。本期“互動”約請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黃方方,暢談泛珠合作及粵桂合作的經驗與啟示。——編 者
1、對提高開放水平有何作用?
黃方方:跨區域合作能較快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李克強總理日前參觀中國—東盟博覽會展館時指出,“我國開放發展走的是由沿海向內陸不斷擴展延伸的路子,由東向西推進是發展趨勢”。要提高中西部地區開放水平,就必須加強跨區域合作,通過區域之間的產業布局優化、經濟政策協同、統一市場建設等,形成區域發展互補支撐、優勢疊加的格局,打造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泛珠合作及粵桂合作,走的正是這條路子。受益于中國—東盟合作、泛珠合作以及粵桂合作機制,廣西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近10年來有了質的提高,其中對外貿易年均增速近25%。目前,廣西正在著力構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新戰略支點。
李春洪:近年來,泛珠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機制逐步完善,經貿交流更加密切。前8屆泛珠經貿洽談會累計簽約項目超過1.8萬個,總金額超過3萬億元。近幾年,泛珠區域對東盟國家的進出口年均增長20%以上,泛珠三角世界級經濟區的框架和功能初步形成,呈現出對其腹地以及東南亞地區強大的經濟輻射力和凝聚力。廣東在泛珠合作中一直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同時在合作中得到了很大收獲。特別是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尋求“騰籠換鳥”,廣西等省區積極承接廣東產業轉移,極大地促進了廣東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今,廣東已經從被動接受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經濟逐步轉變為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相對高端的開放型經濟,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生產模式已有55%是“委托設計+自主品牌”。
2、成功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李春洪:首先要有健全的合作機制。目前,泛珠合作已構建起一個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的三級運作架構。決策層即每年舉辦的行政首長聯席會議,決定泛珠合作的方向、目標與近期合作重點等頂層設計;協調層則是依托泛珠三角區域政府秘書長協調等機制,形成一系列合作規劃,具體協調落實決策后有關區域合作的決定和具體實施方案;執行層包括設在各省(區)發改委的“泛珠辦”以及行業磋商會、項目推進會等。這個架構兼顧了決策的權威性、區域的協調性和高效的執行力,有效推動泛珠合作不斷深化,成效日益顯現。
黃方方:特色各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關系,這是區域合作成功的又一個前提條件。泛珠區域內各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之間資源稟賦差異明顯,互補性強。10年的合作經驗告訴我們,合作才能共贏。泛珠合作十分注重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著力構建共同市場,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從而實現比較優勢整合放大、互利共贏,同時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合作發展的活力。
李春洪:正是這樣,粵桂合作就在體制機制和政策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一是充分利用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廣東先行先試和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疊加效應,在合作中注重優勢互補和政策疊加。二是著力推動粵桂經濟一體化建設,按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總體方針,在區域規劃、交通設施、產業布局、貿易服務、生態建設、政策環境等方面加快推進一體化進程。
3、需要關注哪些重點問題?
李春洪: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缺乏一個統籌泛珠區域發展的國家層面的規劃,泛珠各方利益分享和協調機制仍不健全,跨區域的重大交通設施建設仍然滯后。泛珠合作遇到的問題,其他跨區域合作也可能遇到。針對這些問題,首先,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爭取國家層面牽頭編制泛珠三角區域發展規劃,為深化泛珠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撐。其次,應積極創新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推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的全面發展。比如正在建設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按照“一體化、同城化、特區化”機制模式,實現統一規劃、獨立運營、利益共享。目前,廣東正與福建、江西協商,準備在兩省相鄰地區逐步推廣這一合作模式。另外,還可以通過探索設立泛珠區域合作基金等方式,建立合作各方利益協調機制,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黃方方:優惠政策疊加共享是跨區域合作的特色。所以,在跨區域合作過程中應注重對現有區域政策的梳理,研究和謀劃如何將各方的優惠政策共同用于重點合作領域和區域。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是跨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泛珠各方非常重視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在未來跨區域合作、打造經濟升級版中共守生態底線,加快跨區域生態文明合作共建,促進區域綠色、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應是合作各方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