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 > 公眾互動 > 在線訪談

何寧卡主任接受媒體采訪 談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六個方向

來源:南方都市報 發布日期:2017-05-03
字體: [大] [中] [小]

  從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到4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林鄭月娥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上日程,再到4月19日,香港考察團一行開啟為期三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考察。

  一系列緊鑼密鼓的信號和行程都表明了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決心。身處大灣區中的珠三角9市,是如何認識這一國家戰略和這一國際化概念的?

  為此,南都記者梳理各市政府工作報告及相關報道,不難看出,無論是珠三角9市還是港澳地區,都在積極思考各自的優勢和定位,積極融入到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之中。

  交 通

  立體交通路網加速城市融合

  城市群的融合,首先要解決的是物理上的融合,即交通的互聯互通。今年全國兩會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了灣區未來發展的六個方向。

  其中第一個就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

  在珠江西岸,港珠澳大橋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珠海將成為國內唯一陸路連通港澳的城市。因為深中通道、深茂高鐵等重大交通基建的規劃建設,中山定位為建設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未來6年將投1400億元布局大交通;同樣因為上述交通基建,江門與東岸城市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并確立了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而佛山更是擁有港口和軌道交通優勢,與廣深港保持著密切關系。高鐵佛山西站還有幾十天就要正式投入運營,更是助力佛山更好地融入到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中。

  在珠江東岸,深圳與香港陸路相接,一直以來經貿來往緊密;東莞與深圳相接,近年來更是成為深圳企業外溢的首選;而惠州同樣形成了由深水港、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相互配套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

  就在前幾天,省發改委發布《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到,三年內交通基礎設施將實現“12312”交通圈,即廣州與珠三角各市1小時通達,城際鐵路將對珠三角九市實現全覆蓋。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左右通達、與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左右通達,廣東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

  與此同時,規劃中還提出了,三年內廣東將重點打造“5+4”骨干機場,即珠三角地區打造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三角新干線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惠州平潭機場等5大機場,粵東西北打造揭陽潮汕機場、湛江機場、梅縣機場、韶關機場等4個機場。

  制 造 業

  各地制造業優勢互補促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提出,應該說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區。

  從制造業角度出發,珠三角有兩個代表城市,一個是位于珠江西岸的佛山,一個是地處珠江東岸的東莞。前者代表了自主產業模式,后者代表了外資投資模式,但都處于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粵港澳大灣區給這兩個制造業大市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東莞提出,作為國際制造業名城,將借此契機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制造中心。佛山則提出,要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打造大灣區的制造重鎮。

  有意思的是,這兩座城市如今的發展脈絡又都不是單打獨斗的。廣東省社科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鄧江年認為,東莞與深圳、惠州形成深莞惠都市圈,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標志。三城內部又各有分工,深圳掌握“微笑曲線”的兩頭,東莞和惠州掌握生產領域,從而形成電子信息產業全產業鏈的布局。華為、大疆、康佳、金立等一大批深圳知名企業紛紛入駐東莞,正是顯示了東莞的產業配套能力。

  而佛山民營資本雄厚,擁有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民營企業。去年以來,美的成功收購國際機器人大咖庫卡的消息更是持續引發業界討論。在佛山,南海和順德兩區雙輪驅動,形成了競合發展的良性態勢,中德工業服務區、中歐中心等國際平臺,更是為中國制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探路。

  佛山還因區域優勢明顯,向東緊靠廣州,向西則面向珠西遼闊的制造業腹地,近年來更是提出要做珠西裝備制造業的龍頭。如今,佛山還提出,突出廣佛同城優勢打造大灣區核心區的同時,還要打造大灣區輻射帶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的橋頭堡。

  而佛山身后的珠海、中山、江門,東莞身后的惠州,這些城市的制造業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在粵港澳概念的下,他們都提出了將發揮自身制造業優勢,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優勢互補,避免各自單打獨斗、過度競爭、產業同質,實現共贏打造灣區經濟。

  金 融

  自貿區城市承擔金融創新

  推動粵港澳金融競合有序、協同共建金融核心圈,將是這一輪布局題中應有之義。

  何寧卡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地位進行過描述。他說,粵港澳大灣區將打造成引領泛珠、輻射東南亞、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

  “過去一段時間,粵港澳雖然坐擁香港這一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但廣東卻并沒有很好發揮其作用,反而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認為,通過金融整合,培育金融合作新平臺,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將有助于打造一個服務“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

  事實上,在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出臺之前,多位專家就呼吁要在金融領域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和融合,而這些呼吁更多地集中在廣深以及珠海這三個開設了自貿區的城市。

  廣東自貿區掛牌成立兩年時間來,三個自貿區片區在構建金融改革創新規則體系、推動自貿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發展、推動自貿區外匯管理改革以及推動自貿區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屢出成績,多項舉措更是在國內先試先行。

  隨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被提上議事日程,前海作為金融領域的先行軍的角色也越發明顯。截至今年一季度,自貿區內累計注冊金融類企業53367家,占比超過40%,其中持牌金融機構204家,成為全國最大的新金融、類金融機構集聚地。

  3月3日上午,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區管委會主任田夫還率團拜訪英國首相府,并簽訂中英相關合作協議,將在前海打造“中英金融科技城”,打造全球高端金融產業綜合體和金融綜合生態圈。

  南沙和橫琴在金融領域的探索也將繼續深化。其中,南沙就提出,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以打造國際航運、貿易、金融等重大功能性戰略平臺為抓手,全面加強與港澳的深度合作。橫琴則已經規劃多個金融大廈,未來將建設金融產業發展平臺、金融總部基地、國際學術論壇及金融人才培養基地。

  創 新

  各地均以“創新”驅動新發展

  早在2015年9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其中廣東被列入省級行政區之中,著眼于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該次廣東改革試驗區提出的粵港澳合作,明確加入“創新”兩字,表明“創新”將是這次廣東改革試驗區最核心的命題。

  廣州和深圳毫無疑問,是廣東最具備創新基因的城市。廣州是高校科研力量強大,深圳的創新生態完善。兩者對于人才資源和創新資源的虹吸效應是廣東省內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

  而在經濟轉型已經逐步由“資源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的當下,每個城市也都毫不諱言他們對于“創新”人才的渴望。

  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珠海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珠江西岸區域創新中心、粵港澳創新合作先行地、國際高端人集聚區;

  江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深化小微雙創出發,打造全國小微雙創之都、全球華僑華人雙創之城;

  中山定位為區域科技創新研發中心,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領,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建設創新創業平臺,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吸引海內外優秀科技人才;

  佛山將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構筑創新創業人才支撐體系。一方面,以佛山科技大學為中心打造南方高等教育名城,通過城產人教融合支撐創新;一方面省市共建大學城衛星城,吸引大學城優質人才進駐;

  東莞將大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不斷增強對人才的承載力和集聚力;惠州將著力打造人才工作“十大品牌”,高效率激活人才;肇慶將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和創新驅動兩大任務,堅持引育并舉,擴大人才增量、盤活人才存量。

  南都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年初廣東省委印發的《關于我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的新背景下,實行更加便捷的簽證政策、更加開放的居留政策。由此也不難看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下,港澳優質的人才資源亦將有更大機會向珠三角城市輸出。

  空 間

  珠三角融合共同開拓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誕生之初,其對標的對象就是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世界著名灣區經濟體。從衛星圖上可直觀看到,目前無論是紐約還是東京,其開發程度都已經非常高,換言之就是開發的空間也比較少了。而粵港澳大灣區則很多地方仍是綠色的一片出綠地,前景可期。

  4月19日,香港考察團一行開啟為期三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考察,其重點考察區域是珠江西岸。考察臨近結束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稱,珠江西岸有后發優勢,將來發展潛力非常大。確實,因為一河之隔,海運沒有陸運方便,珠江西岸發展落后于東岸,但也因此凸顯出珠江西岸豐富的土地資源,珠三角一二線城市及港澳的高強度開發的現狀,急需西岸和粵西的貫通。

  在過往,澳門和珠海一直就“土地”這個關鍵詞進行合作。從2009年至今,澳門從珠海橫琴陸續爭取到總面積近6平方公里的分散土地參與開發,采取了多種模式。珠海也曾搶先獨家感受到了各項政策優惠的甜頭。如今,這種分享政策紅利的經歷,亦有望擴大到中山的翠亨新區、江門的大廣海灣新區、廣州南沙。

  在惠州和肇慶,空間和生態都成為其主打的王牌之一。其中,惠州定位為“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既是生態擔當,又以港深腹地優勢,極有可能成為“城市未來”。而肇慶則提出了發展空間廣闊、成本優勢明顯等特點。珠三角9個城市中,肇慶是土地面積最大的市,但當前的土地開發強度只有6.2%,僅為珠三角平均水平的1/3,是大灣區內土地開展強度最小的城市。

 

    南都觀察

    灣區三大龍頭城市如何融合創新?

  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歷史地位來說,廣州、深圳、香港都是粵港澳大灣區里面當仁不讓的三大核心城市。

  其中,香港金融和科技服務業領先,深圳的創新生態完善,廣州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強大,且現代制造業發達,有通達全國乃至全球的交通貨運。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下,廣州、深圳、香港更應該發揮其各自的引領作用,推動形成從研發、募資、制造、產業化到貿易運輸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出一個層次更立體、覆蓋鏈條更全面的科技灣區形態。

    廣州

    建設樞紐型城市

  打造人才“最強智庫”

  身處灣區核心地位,廣州未來的定位和發展最受學界關注。

  去年,在中央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上,廣州就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同時強化三大國際樞紐,即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廣州提出,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持續深入推進,全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擴散,城市的樞紐帶動力和網絡連通性將直接決定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而三大國際樞紐,不僅是城市重大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產業、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的強大吸附器和輻射源,既面向國內,更面向國際。在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暨南大學教授盧馨看來,廣州不僅是向珠三角腹地經濟輻射的“老大哥”角色,也是吸納各項重要成果的“學生”角色。比如廣州要向香港學習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進而服務實體經濟。廣州要學習吸引和激發創新型人才,讓眾多高校院所的人才成為灣區的“最強智庫”。

    深圳

    繼續深化深港合作

  前海自貿區突出制度創新

  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導者。早在10年前就有學者提出這一概念。2013年年底,深圳市政府提出發展灣區經濟,2014年“灣區經濟”被首次寫入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和作用上,深圳是最特別的一個。第一,毗鄰香港;第二,科技產業創新能力在各城市中實力最強;第三,科技和金融要素能夠緊密結合,而這,也是深港合作的優勢和互補性所在。

  港深合作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發展的主旋律。2017年的首個工作日,深港兩地更是簽署《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競爭版圖新亮點的標志性事件。

  此外,推動深港合作,自貿區還將發揮橋頭堡角色。在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深圳將“把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塑開放發展新優勢的重大戰略,以創新投資貿易規則為突破口,以構建新的戰略通道為抓手,以區域協同聯動為支撐,實現更高水平內外聯動和雙向開放”。其中,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則自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報告中指出,對自貿區來說,要加快制度創新與對外開放步伐,才能提升灣區整體的開放程度。報告還指出,深圳將突出制度創新核心任務,對照最高標準,加大投資貿易規則、跨境金融等創新力度,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打造深港基金小鎮。

    香港

  國際金融中心

  讓灣區經濟與環球經濟接軌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具備的金融中心地位和制度優勢顯而易見。據人民網香港報道,4月23日,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就表示,香港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經濟的金融中心,未來可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企業融資、引進國際投資者,讓灣區經濟與環球經濟接軌。而這一點也正是學界對于香港的最大期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就提到過,粵港澳大灣區應該作為一個國家級平臺去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從而吸收更多的優質的國際資本。

  陳家強稱,隨著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相繼通車,香港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路程大大縮短。屆時,香港資金與資訊自由流通,是國內與國際創新投資者的理想基地。

  而在完成大灣區城市考察之后,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梁振英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更加不能忽視內地這個市場,要把握機遇發揮優勢。梁振英提到,根據內地幾個主要城市港人商會的數據,大概有30萬港人長期在內地工作,相當于香港整體工作人口的8%。“隨著內地的整體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并且交通越來越方便,選擇在內地退休定居、工作和就讀的港人越來越多。”梁振英說,大灣區當中的9個內地城市在社會秩序、市政衛生等各方面發展快速,香港憑借專業服務、金融、貿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相信可以通過與大灣區的共同發展獲得利益。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大灣區新聞工作室 主持人:黃海珊

  采寫:南都記者 盧凱陽

相關附件:
相關導讀: